台灣通史裡有這樣的一段故事:清朝道光年間,有一個專門採辦土產的同安人經過嘉義大埔時,因為天氣很熱,就到溪邊去喝水,看到水面結了一層凍,就用手挖了一塊來吃,吃後感覺非常清涼。不過此時正逢盛夏,哪裡會有冰呢?他看到水面上飄著一些樹子,這些樹子用手搓揉後有漿流出來,他想:「水裡的凍應該就是從這些樹子來的吧!」把這些樹子帶回家用水洗,流出的汁馬上結成凍,加上糖風味更佳。他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叫愛玉,平常在家也沒事,就把這種凍拿出去賣,吃過的人都稱讚,所以就把這種凍叫做「愛玉凍」了。

 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?因為連橫在後面加了一句話:「愛玉子,即薜荔,性清涼,可解暑。」只是故事裡不是說「產於嘉義山中」嗎?怎麼會跟產在低海拔的薜荔扯上關係的啊?

  植物學上薜荔(Ficus pumila L.)跟愛玉子(Ficus pumila L.var. awkeotsang (Makino) Corner)雖然是同種植物,卻屬於不同變種,分布地也不太一樣,愛玉子大多生長在中海拔地區,薜荔則常見於平地低海拔。不過沒關係,薜荔也可以洗出凍來,只是膠質沒愛玉子多罷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沈惠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